《中國廣播網》、《珠海特區報》相繼報道我院成功開展我市首例內鏡下胃全層切除術
微創治療消化道腫瘤 不開刀、定位準,出血僅10毫升
市第二人民醫院成功開展我市首例內鏡下胃全層切除術
提起胃部腫瘤的治療,很多人會想到大手術、30—40cm長的傷口、胃大部的切除……傳統手術讓患者對消化道腫瘤的治療產生了恐懼。近日,市第二人民醫院成功開展我市首例內鏡下胃全層切除術,讓消化道腫瘤的治療進入“微創”時代。此舉也表明我市內鏡腫瘤治療邁入全國領先水平。
提起此次手術,患者的家屬至今仍不敢相信,“聽說胃腫瘤,要做大手術,胃要切除一大半。沒想到劉主任在內鏡下就把手術給做了,技術太好了。”患者夏老太,今年57歲,4年前開始反復肚子脹,胃不舒服。7月26日,夏老太感覺肚子很不舒服,到市第二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尋診。
該院消化內科主任、博士后劉址忠醫生為他進行胃鏡檢查,發現原本平滑的胃底部有一稍微明顯的“隆起”(腫塊)。于是,再度通過超聲內鏡進行探查,診斷為胃底間質瘤,大小約1.5*1.5cm。在超聲內鏡下胃壁由內到外分為5層,該腫瘤起源于第4層,波及第五層,必須行胃全層切除,良性或是惡性在切除后由病理分析進行確定。
胃腫瘤在以往一般采取外科手術治療,由外到內,先在腹部開口,然后切除患有胃部腫瘤。由于從外看胃部,對腫瘤的定位不準確,必須切除胃的大部分,患者有兩處大傷口,出血多,十分痛苦。有沒有更好地方法?
市二院通過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,給出了答案。經過劉主任與患者及家屬溝通,決定采用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治療方法——內鏡全層切除術(endoscopic full-thickness resection, EFTR)。該項技術于2008年由日本學者首先提出并應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療,2009年擴展到胃粘膜下腫瘤的手術治療,由于手術技術要求高,目前省內僅極少數醫院能開展。
經過充分準備,7月28日,患者被推進了手術室。劉主任從患者口腔探入一條胃鏡,開始被他喻為“挖土豆”的手術。手術大體分為兩個階段:內鏡下腫瘤局部胃全層切除;然后在內鏡下修補胃壁缺損部。“挖土豆”有三個難點;定位要準,切除要準、以及內鏡下的縫合。通過超聲胃鏡精準定位后,切除了胃腫瘤,切除范圍約2.5 cm *2.5cm,由于傷口少,這樣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周圍正常胃組織及其機能。術中出血不到10ml。
腫瘤切除簡單,但難點在后面的傷口縫合。切除腫瘤后,胃壁上就破了一個洞。這在外科手術下縫合很容易,但要在內鏡下進行非接觸式的縫合卻很有難度,而這正是手術的關鍵。4個小時后,手術圓滿結束。術后病理證實為良性腫瘤。由于僅胃壁上一個小傷口,屬微創手術,就像做了一個胃鏡檢查,患者術后很快下床。經過觀察,9天后順利出院。
珠海市第二人民醫院該項技術的開展,使越來越多的消化道腫瘤患者免于外科手術之苦,這也標志著該院消化道腫瘤的內鏡治療領域走在了國內的先進行列。 (劉 星)
分享到:
賬號+密碼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